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以及有關研究生工作的文件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定。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 、能全面發展,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各類高層次人才的要求。為此要求碩士研究生必須做到:
(一) 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品行端正、遵紀守法、學風嚴謹,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精神和堅持真理的品質,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積極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二) 掌握本學科寬廣和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與技能;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三) 著重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
(四)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具有健康的體魄。
二、學習年限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基本學制為3年,可延長至4年,優秀者可申請提前半年畢業。其中理論學習時間原則上不超過一年,進行科學研究、學位論文的工作時間不少于10個月。不能按時畢業者按肄業處理。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完成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學習、必修環節,取得至少32學分,成績優良,通過開題報告后,方可進入課題的研究階段。
三、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要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和優勢,設置要科學、規范,要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并結合實際條件設立。為了使研究生畢業后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研究方向不要過窄,提倡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交叉。研究方向力求相對穩定。
四、培養方式和方法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采取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相結合的辦法。在指導方法上,實行導師負責和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要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和研究生個人的特長和才能,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培養研究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為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在第一學期入學后2周內應以師生雙向互選的方式為研究生確定校內導師,經學院(部)審定同意報研究生院。導師與研究生協商,根據專業培養方案要求,于研究生入學后2個月內確定導師指導小組成員并制訂出個人培養計劃,由學院(部)負責審核,報研究生院備案后實施。培養計劃既要服從專業培養方案的總原則,又要根據每位研究生不同情況,因材施教。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一式三份,研究生本人、學院(部)和研究生院各持一份。
研究生課程的講授形式,可以是講授、討論、答疑、實驗,也可以是上述兩種或多種形式相結合,由任課教師視具體情況而定。要鼓勵研究生自學。
在進行學位論文工作階段,碩士研究生可根據需要有計劃地外出收集資料、采樣、調查研究。外出計劃由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擬定,報學院(部)批準后交研究生院備案。外出調研一般安排一次,時間不超過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經研究生院批準。
五、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碩士研究生課程本著科學、規范的原則進行設置,要注重其基礎性、寬廣性和實用性。
(一) 政治理論課程和外國語課程的設置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
(二) 基礎理論課程的設置應根據各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具體要求,注意課程體系的優化、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和整體性功能。課程設置可按一級學科范圍內的二級學科進行拓寬,要體現二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科應有的知識結構。
(三) 專業課的設置要體現學科發展的前沿,適應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增強研究生的適應能力。要緊密結合科技發展的動態,反映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并應根據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地調整。
(四) 同一學科、專業的不同方向的學位課程應基本一致,原則上按二級學科的要求設置,少數課程可根據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來設置。
(五) 課程分為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兩大類,非學位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學分除個別公共課外,一般按課內授課時數計算,16學時為1.0學分,總學分不得少于32學分。學術與實踐活動須提供書面材料,導師審核簽字學院(部)備案后,方可取得學分。
(六) 凡跨學科和以同等學力考取的研究生,一般應在導師指導下補修2或3門以上本專業的主干課程。補修課程不計算學分。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類別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備注
|
學位課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2
| 不少于19學分
|
第一外國語
| 5
|
學位英語(考試)
| 0
|
基礎課、專業基礎及專業課
|
|
非
學
位
課
| 必修課
| 自然辯證法概論
| 1
| 不少于6學分
|
信息檢索
| 1
|
結合專業方向設置的有關課程
|
|
選修課
| 因專題方向需要選學的有關課程
|
| 不少于4學分
|
必修環節
| 論文開題
| 1
| 3學分
|
學術活動(參加學術講座、演講、會議,專題報告、研究生學術報告會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實踐活動
| 1
|
論文答辯
| 0
|
補修課程
| 2或3門
|
| 不計入總學分
|
總要求
| 總學分
| 32~34
|
| | | | | |
六、選題、開題
研究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資料收集、調研、選題,并撰寫書面開題報告。
(一) 學位論文選題原則
力求選擇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學科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或理論意義的課題,盡可能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成為導師科研課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選課題的份量和難易程度要適當。
(二) 論文選題及開題時間
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準備工作應盡早開始,在導師指導下系統地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等,在第三學期內完成選題并向導師提交開題報告。由學院(部)統一安排,以學科(專業)為單位,組織三人以上校內同行專家的開題報告會,研究生進行公開報告,通過者方能開展論文工作。
(三) 開題報告內容
1、課題名稱;
2、課題來源、研究目的、在國民經濟或學術上的價值和意義等;
3、課題國內、外研究發展現狀及趨勢,目前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等;
4、研究內容、擬達到的目標或主要技術指標等;
5、擬采用的技術方案、研究方法及可行性論證等;
6、工作進度計劃;
7、參考文獻(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得少于10篇)。
未通過者須對開題報告不妥之處進行修正,必要時須重新選題、開題,一個月后進行第二次報告。仍未通過,按有關學籍管理規定處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范圍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表現以及學位課程的學習情況和科學研究能力等方面。中期考核時間一般安排在第三學期進行(具體詳見《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中期考核實施辦法》)。
八、發表論文的要求
見《蘭州理工大學申請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有關科研成果的規定》。
九、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對碩士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全面訓練,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碩士生能否獲得學位的重要依據之一,碩士生在學期間,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時間完成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在導師及導師小組指導下,獨立設計和完成某一科研課題,培養獨立科研工作能力的過程。
(一) 碩士生在撰寫論文之前,必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充分查閱文獻資料,了解本課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內容及研究目標,確定自己的技術路線,認真做好選題和開題報告。
(二) 碩士論文可以是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也可以結合科研攻關任務從事應用開發研究,但須有自己的見解或特色。
各專業應結合本學科專業的特點、培養定位和人才培養要求,制定學位論文的參考文獻篇數等本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具體標準及要求。
(三) 論文格式見《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范》。
十、論文答辯
學位論文的答辯程序按照《蘭州理工大學學位授予實施細則》和各學科、專業關于學位論文的具體要求進行。論文作者的導師不能作為論文評閱人且不宜作為答辯委員會委員。
十一、附則
1、每個學科(專業)按要求制定出研究生培養方案,經學院(部)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2、新生入學后的兩個月內,導師根據本學科制定的培養方案要求,結合研究方向與指導小組、研究生共同協商制定研究生的個人培養計劃,由學院(部)負責審核,報研究生院備案后實施。
3、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執行,研究生院負責解釋。